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胺笔寝r(nóng)歷中24節(jié)氣外的時令節(jié)氣之一,伏日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期,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3個時段,是用節(jié)氣與干支紀日相結合的方法確定!跋闹寥敕,即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
。這樣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時是10天,有時是20天。按照這一方法來確定,今年的伏日期是:初伏為7月20日(庚子)起,中伏為7月30日(庚戌)起,末伏為8月9日(庚申)起。自入伏到出伏,這段時間正是我國夏季最熱的時候。 “熱在三伏”是統(tǒng)指三個伏。那么,“三伏”中究竟是哪一階段平均氣溫最高?一般來說是中伏最高,所以那時段的節(jié)氣名稱叫“大暑”。但一年中日極端最高氣溫卻不一定在中伏,尤其在東部濱海地區(qū)也包括青島,大多是熱在末伏。這是因為海水熱容量大,春夏季升溫比陸地慢,所以東部沿海地區(qū)全年最熱在8月上旬和中旬。 我國自古就有“歇暑”的習俗。民間過三伏要吃清涼消暑的食品。此時瓜果成熟,人們將瓜果浸在打來的井水中,等浸涼再吃。由于瓜浮水上,果沉水底,故名“浮瓜沉李”。每到這一季節(jié),家家戶戶浮瓜沉李,為賞心樂事。三伏天民間的飲食很有特色,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是為了多出汗,排出體內毒素。除了排汗的食俗,我市鄉(xiāng)間還有伏日以狗肉羊肉進補的習俗。 入伏后適逢農(nóng)歷六月初一,在青島都有過半年的說法。按說過半年應該是七月初一,但老輩人沿襲了這種傳統(tǒng),即六月初一過半年。特別在鄉(xiāng)間更為重視,舊時,膠州農(nóng)村這天要“掛鋤”放假,鄉(xiāng)民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祈求豐年的節(jié)日。這時的小麥已收割完,農(nóng)家要嘗新或走親戚,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里擺供桌,放上蒸的棗餑餑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斗上貼紅色“!弊郑傧闳寂,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之后,人們高高興興地吃頓餃子,也有吃肉、青菜、粉條、海帶做的“雜燴菜”。男人們還有在麥場猜拳行令,十分盡興。 六月初一過后,接著六月初六又是一個大節(jié)。六月初六,民間稱“望夏節(jié)”、“炒面節(jié)”、“閨女節(jié)”。這些節(jié)日都與出嫁的姑娘有關。即墨、嶗山一帶至今仍有新媳婦歇伏的習俗。民俗專家葉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