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和楊志軍在一個平常的晚上的一些平常的談話,其實算不上新聞。楊的關于青島文化問題的說法之所以成為話題,大約是傳媒和讀者的共同焦慮。這種焦慮,構成了一種令人欣慰的文化生存土壤。應該承認,我們這個城市的歷史并不長,進入記錄的文明樣式也并不豐富。 人們之所
以時?畤@這里是文化的沙漠,在我看來,積淀的饋乏應該是主要的原因。但是,即便僅僅從純粹的城市史的角度觀察,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也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建成史了。其間,也不乏文化的精英傳奇。如果相信有一種良性的積累過程,我們自己的這鍋連雜碎也經典化了的文化湯水,也應該有機會堂而皇之的裝飾上一些諸如VSOP和XO這樣的品質標識。說不定在日益市場化的今天,我們也可以把這些老湯來一番包裝,在德國人開辟的中山路和香港花園里面的辛家莊市街上賣出一個好價錢。 問題顯然沒這么簡單。我們陶醉于文化的溫情,并不僅僅是因為文化可以暖胃,可以像興奮劑一般刺激出一個400米的世界紀錄,而是因了文化是一種傳統(tǒng)、一種習慣、一種方式,是我們自身生活的瑣碎而具體一部分。 說到底,大眾文化的最具魅力的表現(xiàn),可以是一個平常的微笑,一種熟悉的姿態(tài)和一段市井化的平凡故事。只有當文化成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時候,這種文化才具有生命力。 顯然,煲一鍋本地化的文化的湯水,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積累,也需要常識。我們已經有了鍋底,有了些各色各樣的雜碎和調料,就應該丟棄偽裝,慢慢地煲一鍋有特色和個性的湯。 湯可以去火,也可以養(yǎng)生。當一鍋文化的湯以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品格彌漫在我們的市街上的時候,它也許就可以營養(yǎng)一個城市了。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