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日閉幕的第七屆中國長春電影節(jié)上,成龍主演的《新警察故事》獲得了新增設的“票房價值獎”。電影節(jié)評委會認為,
這部影片體現(xiàn)出的商品觀念和市場觀念,對推動中國電影的商品化進程具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長期以來,電影官方評獎過于偏重影片的社會功能,而忽視了市場競爭力。不少影片在市場上反映很差甚至未經公映,就在評比中獲獎。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一些制片廠無視市場、為評獎而拍片的現(xiàn)象發(fā)生,對國產影片票房競爭力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康健民說:“事實上,不管是商業(yè)片、藝術片,還是主旋律片,只要市場接納,觀眾愛看,就有存在的價值!彼f,中國電影需要把市場搞火起來,這就要求我們的電影制作人拍片前能夠考慮到電影的市場接納情況,考慮到觀眾,考慮到中國電影人和中國電影的需求。
2002年以來,中國電影的獎項開始垂青具有市場號召力的影片。當年第八屆“華表獎”直接將參賽影片的票房和市場份額作為評獎的一項重要標準。從這個中國政府電影最高獎評選標準的變化,很多人覺察到中國電影業(yè)開始重視市場和經濟效益。
長影集團董事長、長春電影制片廠廠長趙國光說,藝術片也得通過市場來實現(xiàn)價值,沒有市場的藝術片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在市場上要想走好,缺乏藝術也是不可能的。二者之間沒有完全嚴格的界限。
中國城市影院發(fā)展協(xié)會會長、本屆電影節(jié)評委趙國慶認為,優(yōu)秀商業(yè)片和藝術片之間沒有太多的距離。他說:“好的藝術片有好的宣傳平臺也可以成為商業(yè)片。藝術片也要有群眾基礎,必須要有市場!
事實上,一些過去明顯帶有宣傳意味的“主旋律”影片也力爭在市場與藝術間尋求更好的平衡點,并有所突破。2004年,以中國政府極力宣揚“為人民服務”的榜樣張思德為原型的同名影片給中國電影帶來了一個希望,即“主旋律”影片突破了原來宣傳味兒過濃的“高、大、全”的模式,以人情味兒濃的小事感動觀眾。這部電影的票房達到了2400多萬元,大大出乎一些人的預料。
11日獲得首屆中國電影導演協(xié)會獎———導演終身成就獎的導演吳天明認為,藝術和商業(yè)有矛盾,但可以統(tǒng)一。“電影需要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好萊塢影片的主題永遠是真善美,所以才風靡世界。我們要的是藝術和商業(yè)的結合,把二者矛盾化為統(tǒng)一!眳钦f。新華
《新警察故事》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