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2004中國國民經濟運行狀況
1月25日,國家統(tǒng)計局在國務院新聞辦如期召開發(fā)布會,介紹2004年經濟運行情況。會上,國家統(tǒng)計局局長李德水公布了一個令人們多少有些意外的數字:去年GDP增長9.5%。
之所以說“有些意外”,是因為無論是國家發(fā)改委等部委,還是一些學術機構,此前普遍預
測去年GDP增長將略高于9%。這種預測當然都是有理由的:在經歷了一季度9.8%、二季度9.6%的高增長之后,隨著系列調控措施效果的顯現,三季度GDP增長率已經降為9.1%,其趨勢是往下走的。
顯然,與這種預測相比,9.5%的增幅似乎有點高。在數據公布之后,在第一時間接受記者采訪的幾位專家也不約而同地表示,這個數據比他們原來估計得都要高。
盡管令大家有點驚訝,但是它無疑說明了國家統(tǒng)計局核算體系越來越科學和獨立。李德水強調,統(tǒng)計局不久前專門成立了國民經濟核算專家咨詢小組,
其成員包括國家發(fā)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以及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北大、人大等機構的有關專家。且建立了專家咨詢制度,對每個季度的數據進行評估。9.5%這個數字即是統(tǒng)計局核算出來之后于上周五經過專家咨詢小組認可的。
第四季度增速為何回升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張立群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坦陳,對于最終的經濟增長率,他“沒有看準”。之前,他認為去年全年的經濟增長將“不低于9%,或者略高于9%”。
亞洲開發(fā)銀行駐華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也說,盡管這個數字在他們的預測范圍之內,但是是“偏高”的。他們的預測認為,去年GDP增長為9.2%左右。
“確實有點出乎意料。”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也對記者如此表示,他們此前認為全年增長應該為9.3%。
“可能比你們想象中高一些,是不是?”國家統(tǒng)計局局長李德水顯然也注意到了此前的猜測。值得注意的是,與人們的預測相左,去年第四季度GDP的增長并沒有繼續(xù)往下走,反而從第三季度的9.1%增長回升到9.5%。這是導致全年經濟實際情況偏離預測的直接因素。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李德水“主動解釋,這里面有具體的原因。他說,去年第四季度,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速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都是有所回落的,但是農業(yè),特別是糧食生產有了增長。因為秋糧占全國全年糧食總量達60%,而秋糧又增長10.35%,這樣就反映在了第四季度的數字里。在農業(yè)增加值提高的同時,第三產業(yè)由于批發(fā)零售貿易與餐飲業(yè)、交通運輸郵電業(yè)和其他服務業(yè)增長也比較快,增速提高了1個百分點,所以整個四季度的GDP增長率出現明顯的回升。
對于這種解釋,祝寶良認為是比較恰當的。
怎樣評價9.5%
怎樣評價這個“9.5%”?
李德水說,我提供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第一,從2003年開始,中國結束了從1993年到1997年連續(xù)五年的反通脹斗爭,又結束了從1998年到2002年連續(xù)五年的反通縮斗爭,開始進入了新的經濟增長期。2003年增長率達到9.3%,2004年增長9.5%,有它的必然性。
第二,改革開放以來,也就是從1978年到2004年,中國經濟平均每年增長9.4%,2004年增長9.5%,基本在這20多年的水平上。
第三,我們這一輪宏觀調控是有保有壓的,不是簡單的緊縮,更不是全面的緊縮。宏觀調控根本目的是為了熨平經濟的波動,防止大起大落。如果我們不采取宏觀調控的措施,也許去年的增長率要比這個高得多。9.5%是反映了宏觀調控成果的,也是比較準確的反映了中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
第四,中國經濟增長內在的動力確實很強勁,投資需求非常旺盛,消費隨著生活水平、經濟收入的提高,也是趨旺的。特別是中國農村,由于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加快,使農民收入不斷增加,這個市場開發(fā)出來,潛力是非常巨大的。加上國際經濟發(fā)展比較好,對出口也很有利,所以去年增長得快一點,有它的必然性。
第五,我們確實應該看到,9.5%的增長率說明中國去年的經濟確實在高位上運行。我們不能單獨就9.5%這個數字來論高低、論好壞,要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從這方面看,去年增長的質量還是不錯的,效益也是高的,企業(yè)的效益、國家的收入、城鄉(xiāng)居民個人收入都有比較大的增長。此外還要看經濟增長的方式是否合理,是不是有可持續(xù)性,從這方面看,我們的增長方式還是相當粗放的,當前的煤電油運供應還是比較緊張,經濟運行總體上繃得比較緊。資源的約束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我們不能為增長9.5%而沾沾自喜,要更多的看到我們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要認真落實科學發(fā)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當前特別要防止固定資產投資的反彈,我們絕不應該盲目的去追求增長速度,而要更加注重增長的效益和質量、結構。
所謂“軟著陸”不成立
中國經濟“軟著陸”了嗎?
出乎意料的是,幾位接受采訪的學者一致地不認可當前中國經濟“軟著陸”的說法。
湯敏說,他并沒有認為當前的這些跡象就表明中國經濟已經“軟著陸”了。如果沒有宏觀調控,顯然中國經濟不會出現“軟著陸”,但是,即使宏觀調控之后,真正的“軟著陸”也不能一下子實現,許多瓶頸依然存在,如能源、運輸等!翱偟膩碚f,還是不能掉以輕心。湯敏認為,如果要實現“軟著陸”,也應該是在今年。
而祝寶良和張立群甚至不認可所謂“軟著陸”的提法。他們的理由是,2004年中國經濟并沒有總量過熱,而“軟著陸”則一般指在經濟總量過熱的情況下,進行宏觀調控來為經濟降溫,保持平穩(wěn)。
張立群認為,因為經濟沒有總量過熱,所以不存在“軟著陸”的目標。他認為,最終的事實也支持了這種觀點。2004年,中央的宏觀調控既沒有一緊到底,對整個經濟增長勢頭產生很明顯的影響,而投資增速過快、一些過熱行業(yè)又得到了有效遏制,很好地完成了“兩重目標”,很不容易。中央沒有總量調整,而是有保有壓,有針對性,既解決了問題,又提升了經濟。
在“雙穩(wěn)健”政策的指導下,專家認為,今年宏觀政策將以穩(wěn)為主,行政性的調控手段將減少,更多代之以市場手段。
2004年的一個重大亮點是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發(fā)生了變化,農民的收入是1997年以來最快的增長。另外,經濟增長的質量也有所提高,主要表現在財政收入、企業(yè)利潤,特別是規(guī)模以上的工業(yè)企業(yè)利潤大幅增長。還有一個亮點是就業(yè)增長較多,城市化率由2003年的40.53%提高到了41.76%,提升了1.23%。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