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首次戰(zhàn)略對話背后——專訪印度國家安全智囊M·D·納拉帕特
10年之后,中國可能就是印度最重要的朋友
南方網訊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1月24日在新德里與印度外交秘書薩蘭舉行了中印兩國首次戰(zhàn)略對話。對此,《瞭望東方周刊》專訪了印度著名的地緣政治學家
M·D·納拉帕特教授。
“印度要學習中國的發(fā)展模式”
《瞭望東方周刊》:目前中印政府正在新德里舉行首次戰(zhàn)略對話。你任何看待中印兩個大國現在和將來的相對位置?
納拉帕特:首先我必須承認,正如一些中國學者所指出的,印度人對中國的感覺很復雜。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經濟總量才是印度的一半,20世紀90年代,印度的經濟總量成了中國的一半。有些人對此感到不高興。但是,印度發(fā)展不夠快并不是因為中國發(fā)展快,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印度的辛格總理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鄧小平是他學習的榜樣。在一周前的印度企業(yè)界大會上,辛格總理說,印度要學習中國的發(fā)展模式。
我認為,印度跟中國還有很大差距,印度至少需要四五十年的時間才能趕上中國。
目前,印度政界存在這樣的爭論,即對印度最重要的是美國還是中國。我個人認為,目前來說,美國仍然是對印度最重要的國家。但情況會發(fā)生變化。10年之后,中國可能就是印度最重要的朋友。20年之后,中國可能成為對所有國家最重要的國家。不久前,由三國知名學者組成的“印度-中國-美國研究所”在美國成立,我是顧問委員會成員。我們將組織這方面的會議和論壇。
中國人用“歐洲價格”買印度產品
《瞭望東方周刊》:如果你是首次戰(zhàn)略對話與會代表,會對中印關系的發(fā)展提出怎樣的建議?
納拉帕特:在我看來,首先,中印應多簽署開放領空協議。印度和美國已經簽訂了這個協議,正在與英國談判。如果印度和中國能夠簽訂這個協議,兩國人民就可以更加自由地交往。印度和中國的交流還遠遠不夠。印度飛往新加坡的航班班次是印中航班班次的10倍。
其次,中印應當推進自由貿易,建立共同市場。我在2000年就提出印度應當向中國開展市場。當時有人擔心會出現中國產品的傾銷,而事實上,當印度市場逐漸向中國開放以后,出現了對印度有利的情況。目前中印貿易中印度占有順差。中印開放市場,對雙方都有極大的好處。中印市場大于中國市場,也大于印度市場。在這一點上,我們應當向歐盟學習。
2002年,我在中國接受采訪時說,5年之后中印貿易額將達到100億美元。2004年,我們的貿易額已經是85億美元。我現在可以說,如果我們開放市場,5年之內將很輕松地達到250億美元。中印之間僅僅是軟件業(yè)的貿易額在5年之后就可以達到200億美元。
我很遺憾地發(fā)現,中國人特別迷戀歐美的品牌。很多時候,我們花了“歐洲價格”買回來的東西其實是在印度、甚至是距離上海20公里處的地方制造的。他們花100美元從美國買來的軟件,其實是印度制造的,印度的價格只有30美元。為什么我們不直接交易呢?
中印之間,我希望可以發(fā)展到這么一種狀態(tài):即雙方不存在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即使是最反對中國的人也會表示,要跟中國發(fā)展關系。我希望中印之間漫長的邊境線是一條“和平邊境線”:只有警察巡邏,沒有重兵把守。我相信中印將在未來3-4年內解決邊境分歧,從而減少軍隊人數。
龍象結盟
《瞭望東方周刊》:美國報紙在不久前預測說,未來10年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中國和印度將結成“龍象之盟”。你對此有什么看法?
納拉帕特:我在5年前就告訴我的中國朋友,中國和印度應當攜起手來,跟世界談判能源、材料的價格。
目前,中國和印度正一起跟海灣國家談判石油價格。我們正在合作。大約一個月前印度石油部長在新德里召開了一次亞洲主要“石油消費國”和“石油供應國”會議,中國石油界的負責人和沙特阿拉伯的石油部長都參加了,結果非常好。
我認為,我們下一步應該與歐洲和美國談判飛機價格。中國和印度可以告訴波音和空中客車:我們有一致的底線,如果你們不降低價格,我們就不買。這種合力將是非常強大的。將來,中國和印度甚至可以共同制造飛機。
印度將在滬建立亞洲首個海外軟件園
《瞭望東方周刊》:除此之外,中印還可以在哪些方面合作?
納拉帕特:還有電腦軟硬件方面的合作。眾所周知,印度軟件業(yè)相當發(fā)達。我們正在亞洲尋找硬件合作方,即印度提供軟件,對方提供硬件。目前,我們選擇主要有兩個:一個東南亞,二是中國。
在中國建立軟件園的好處,第一是軟件業(yè)并不像造船、鋼鐵、石油需要大型的基礎設備,第二是目前只有大公司才能來中國投資,因為只有大公司熟悉在中國做生意的程序。而如果我們建立軟件工業(yè)園,印度的很多中型公司也可以到中國來。
目前印度在中國只有1000名軟件工程師,在美國有70萬,這中間有700倍的差距。印度公司來到中國對中國也有好處,軟化園內至少有40%至60%的工作機會將屬于中國人,中國人在軟件方面將得到良好的培訓。這是一種“雙贏”。
我的朋友、印度首個信息工業(yè)園ETL的創(chuàng)始人S·提亞加拉詹先生堅定地認為,中國是最好的選擇。他就是為此事專程來到上海的。
10年后的亞洲
《瞭望東方周刊》:作為亞洲知名的地緣政治專家,你能否預測一下未來10年后的亞洲?
納拉帕特:我認為目前的世界有三大經濟強勢“板塊”:第一板塊是美國,第二板塊是歐洲,第三板塊是中國和受中國經濟影響很大的國家,如韓國、日本、東盟、中亞國家。
我的預測是,如果在未來10年內中國能夠避免戰(zhàn)爭,第三板塊將變得非常強大。10年當中,會有大量的韓國、日本公司進入中國。10年之后,這些企業(yè)將成為最重要的“親中國勢力”。到那個時候,要求與中國合作的力量將強大到政府別無選擇的地步。
目前在國際上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為應當建立排除中國在外的亞洲聯合體,一種認為應當包括進中國,比如東南亞和中亞國家。我的看法是,如果中國能夠按目前的速度繼續(xù)發(fā)展10年,10年之后,任何亞洲聯合體都不可能排除中國。
當然,這種情形出現的前提是中國能夠避免戰(zhàn)爭。這其中有兩個主要的障礙:一是臺灣問題,二是中國可能涉入到朝鮮問題。因此,未來10年對中國來說是關鍵性的,和平發(fā)展對中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中國應當更加耐心,你們需要的只是時間。
目前世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避免沖突。如果中國和美國發(fā)生沖突,將是整個世界的災難。中美之間必須和平相處。其實中國的強大為美國提供了就業(yè)機會和更實惠的產品,這是一個“雙贏”。我們的任務,應當是保護這種“雙贏”的局面。
M·D·納拉帕特:印度國家安全委員會顧問、印度最負盛名的私利大學曼尼普爾大學地緣政治學院院長。2002年由于提出“亞洲版北約”,被媒體稱為“亞洲版北約之父”。
印度首個信息工業(yè)園ETL的創(chuàng)始人S·提亞加拉詹話上海
印度軟件業(yè)內不久前做了一個調查,發(fā)現業(yè)界普遍有這樣一種愿望:就是尋求在海外,特別是亞洲其他國家發(fā)展的機會。我們目前主要有兩個選擇,另外一個是菲律賓。菲律賓政局不穩(wěn),而中國在蓬勃發(fā)展。我相信,上海將是亞洲最適合作為軟件業(yè)發(fā)展中心的城市之一。
我的規(guī)劃是,在上海的出口加工區(qū)內建一個占地約5萬平方米的印度軟件園,包括孵化區(qū)、寬帶、順暢的電力供應等必需的設施,特別是要有一個幫助員工適應中國社會、解決語言障礙的咨詢中心。我們在所做的調查中發(fā)現,在中國做生意很難,尤其是在初期。所以后者特別重要。
我們預計投資3000萬美元。我現在可以說的是,5-6個月之后,希望首批投資可以到位。戴聞名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