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色面點在巧媳婦們的巧手雕琢下出爐了。遺憾的是難覓“小媳婦”身影。孫立攝 | 晚報訊
昨天上午,市南區(qū)華嚴路社區(qū)舉辦了“巧媳婦”面點手工藝比賽,十幾名家庭主婦巧手制作出了大公雞、棗塔等各種造型的饅頭,熱騰騰的大饅頭一出鍋,屋子里立馬彌漫著濃濃的年味。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來參加手藝展示的居民年齡大都在四十歲以上,年輕的巧媳婦一個也不見。居委會潘主任感慨地說:“現(xiàn)在會做饅頭的年輕‘巧媳婦’難找啊。”
不但會做饅頭的巧媳婦難找,如今自己能夠和面包餃子的年輕人也是越來越少。大年三十下午超市里賣餃子皮的柜臺旁排起了十幾米的長隊;愛心大姐服務社服務工沈雨受聘到一年輕家庭要包餃子時才發(fā)現(xiàn),家中連面板、搟面杖都沒有。難怪有人感慨說,包餃子、蒸饅頭這些有著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手工藝正在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
家住新湛二路的付新榮告訴記者,三十多年前自己出嫁前,母親會將縫紉、包餃子、蒸饅頭等家務活一樣樣教給自己。“現(xiàn)在,我兒媳婦連衣服扣子掉了都釘不整齊,別說蒸饅頭、包餃子了!
剛結婚兩年的劉馨對不會包餃子、蒸饅頭卻不以為然:“超市里一年到頭都賣速凍水餃、年饅頭單位都會發(fā),平時家里一般以米飯為主,根本用不著學這些。再說工作挺忙的,哪有時間鼓搗!
春節(jié)期間,記者在采訪中,不止一次聽到“如今年味越來越淡”的抱怨,殊不知這傳統(tǒng)的年味正是在蒸饅頭、包餃子的忙年過程中體會到的。過年、過節(jié)全家團圓吃頓餃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盡管速凍餃子也是餃子,但卻沒有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動手包餃子的樂趣。(記者
臧旭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