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吧綄W校 吳怡婷/攝
今年3月份,海口市某校組織高一學生參觀殯儀館,在模擬演示中了解尸體火化過程!八劳鼋逃币赃@種方式突然展現(xiàn),引
發(fā)了全國范圍的熱烈討論。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15歲至34歲人群死亡第一位原因是自殺,青少年自殺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靶越逃币呀(jīng)日趨普及,“死亡教育”何時才能名正言順地走近青少年?國外的“死亡教育”已經(jīng)相當成熟,在中國,可采用的教育形式是什么呢?
一次“變態(tài)”的班會?
3月31日下午,海口景山學校高一(6)班班主任張婧老師,帶著全體同學來到?谑袣泝x館。
同學們屏住呼吸,瞪大眼睛,氣氛凝重,靜聽工人講解并演示了遺體是如何火化成一堆青灰的。
這次班會被當?shù)孛襟w報道出來,新華網(wǎng)、中新網(wǎng)、搜狐等國內(nèi)幾十家網(wǎng)站紛紛轉(zhuǎn)載,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央視論壇節(jié)目很快對張婧老師進行了采訪,于4月4日晚作為頭條評論播出。這個班級“一夜成名”。
熱烈的討論隨即展開,媒體的評論文章也不勝枚舉。
一些反對者的言辭激烈,且看:“班會開到火葬場,會讓孩子們覺得‘死亡教育’就是面對冷冰冰的尸體。一部分孩子過于熟悉死亡后的程序,說不定會生出人生無趣的想法。我快讀高中的孩子聽到這消息的第一反應是:這個舉動很‘變態(tài)’,有這種想法的老師真‘幼稚’!薄皩W生們看到的是冰冷的尸體,哀號的生者,是神秘的喪具和繁瑣葬儀。學生獲得的恐怕不僅是珍惜生命的感悟,還有毛骨悚然的驚恐!薄坝廾林。真是吃飽了撐的,學校是怎么想的。領著學生看點什么不好,看死尸!”
“不怕死”的人是很可怕的
“很多人誤解了。學生看的是火化過程的演示,并沒有真正的尸體!苯邮懿稍L時,張婧,這位投身教育十幾年的老師憂心忡忡:“我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常聽說孩子不理解父母,自私,遇到挫折自暴自棄等!薄坝械暮⒆右宰晕覟橹行模暽,和同學發(fā)生矛盾后糾結(jié)打架,不顧后果。一些孩子人格心理尚不健全,感情脆弱,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甚至自殺。”
張老師所憂慮的,已是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
第二屆中美精神病學學術(shù)會議資料顯示,自殺高居中國15-34歲人群死因第一位,青少年自殺呈明顯低齡化趨勢,近年來,許多事例讓人觸目驚心。2001年11月,新疆某中學初三4名少女因名次靠后怕家長責罵,喝老鼠藥自殺。2005年3月,青島市一初三女孩被父親批評玩電腦游戲,喝農(nóng)藥死亡。再看海南的報道:《?谝慌袑W生失戀竟兩度尋死》《班長職務被撤換
13歲男孩喝農(nóng)藥自殺》《向父母要錢過生日遭拒 初二學生尖刀割腕》……
今年3月北京十五中學第一屆心理文化周的講座上,該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問多少同學思考過死亡,90%的學生舉起了手。他又問多少人不怕死?10%的同學舉起了手。
孩子們不怕死,還是不懂得死亡?有專家分析,一些動畫片讓孩子以為怎樣都死不了,兇殺武打片中血淋淋的場面也讓孩子不把死亡當回事。一名報道過甘肅學生連續(xù)服毒事件的記者說,事發(fā)地大多數(shù)小學生對“死亡”一無所知,有的孩子認為“死亡”就是心情不好時把農(nóng)藥喝下去不想后果。一名六年級女生說:我想死了就是睡著了,再也醒不來了。另一孩子認為“死亡”就是到一個很遠的地方,是件"很幸福的事"。
“‘不怕死’的人是很可怕的,很多社會上犯罪的人幾乎都是不怕死的!弊诖荷秸f,在青少年時期正確認識死亡,接受死亡是很有必要的,我國“死亡教育”一直處于缺失狀態(tài)。
怎樣進行“死亡教育”?
張婧老師(前排右一)在介紹經(jīng)驗(海南電視臺提供)
臺灣學者張淑美的《死亡學與死亡教育》一書,概括了死亡教育的內(nèi)容:死亡的本質(zhì)及意義,對死亡及瀕死的態(tài)度、處理及調(diào)適。研究者普遍認為死亡教育目標是帶給社會更多溫暖,令我們更加正視生命。
在國外,死亡教育已相當成熟。自1960年始,美國從幼稚園到大學都逐步開設了這門學科,醫(yī)院和社會服務機構(gòu)也有相關座談會、研習會。
英國小學課堂上,殯葬業(yè)人員或護士會教授人死時發(fā)生的事,并讓學生模擬遇到父母車禍身亡等情形時如何應對。我國香港和臺灣部分中小學校也有相關課程,如臺灣基隆市還開展過“生命教育教案設計”比賽。
死亡教育近年來在內(nèi)地也有開展,但爭議頻頻。2004年,西安市26中初二(1)班學生的作文《給自己寫墓志銘》也曾引起大討論。與海口這次活動一樣,反對者認為讓孩子直面死亡,思考這類負面問題太沉重。海南省心理咨詢治療中心專家周文江說:珍愛生命不是單純?nèi)タ瓷x死別,感受簡單的痛苦。學校應教育學生從有意義的生命個體中獲取奮起的感悟,得到向上的力量。參觀殯儀館起不到想要的效果,還可能對一些學生產(chǎn)生負面影響。
雖遭到一些質(zhì)疑,但從網(wǎng)友評論看,贊同者占了大多數(shù)!八劳霾豢膳,愚昧才最可怕?謶謥碜杂诿孕,孩子們本來是不迷信的,都是大人們在灌輸。單從破除迷信來說,這個活動也非常有意義!薄拔覍嵲诓幌M业暮⒆幽暽凶詺、自虐等想法,我希望孩子能在一個死去的人那里知道,生命是脆弱的!”“學生被保護得太穩(wěn)妥了吧!掃廁所會累倒,參觀會嚇倒!社會到處是爭斗,他們能適應嗎?”“有的家長怕負面影響,如果孩子從沒接觸過負面的東西,以后能經(jīng)得起嗎?家長能一輩子照顧他們嗎?”
張婧老師亦深有體會:“現(xiàn)在的學生好奇心強、叛逆心理也很強,有自己的想法。傳統(tǒng)的‘正面教育’都是告訴學生怎么樣成功,很少引導他們面對失敗,這就使得學生在遇到挫折時顯得手足無措。這樣的教育方式似乎缺了點什么,令學生不愿接受,不妨嘗試‘反面對比教育’!
國內(nèi)已有專家提出:開展死亡教育最佳時期是青春期萌動前?梢越榻B死亡知識,讓青少年扮演死者、傷者、孤兒等,從情感上體驗與死亡相關的情景,對各種與死亡相關的打擊、挫折、損失有所準備,讓孩子們能更加珍惜生命。
為什么不能理解我們?
張老師憑經(jīng)驗邁出了死亡教育第一步!霸谝淮闻笥涯赣H的葬禮上,我看到遺體被送入焚化爐,親人跪地失聲痛哭,在強烈震撼中體會到了生命的脆弱。我希望學生們也能有這樣體驗,感悟生命及生活的美好。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可以教會孩子更好地保護自己。”
“參觀前我征求過學生及部分家長的意見,同學們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紤]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去之前進行了心理疏導。
在殯儀館,他們不僅嚴肅認真地觀看演示,靜聽講解,還詢問了火化一具尸體需要多長時間、多少溫度,使用什么燃料等問題。出了火化間,我對他們講:生命如此脆弱,死后剩下的只有一把骨灰,所以要學會珍惜。在家,珍惜親情;在學校,珍惜同學友情、師生情。學會理性對待矛盾,珍惜自己和他人!薄盎顒咏Y(jié)束后,看到同學們寫的內(nèi)心感言及一些學生實實在在的變化,我深感欣慰。通過這次活動,我與學生的心更近了,班級更加和諧了,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以下是部分同學寫的參觀感受:
王同學:來到火化間,氣氛頓時緊張起來,這里曾有過多少生離死別!但大家都沒有害怕,反而被周圍的一切感染了。我不斷地告訴自己,無論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堅強地面對,不能想不開而尋短見,人的生命就那么一次,多么可貴。
徐同學:人活著每一秒都是偉大的,起碼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跟親人說說心里話,人死之后一切都會化為烏有。人一生中會有許多酸、甜、苦、辣,不能因為一點點傷心、挫折就想不開,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對我們的考驗呢?
薛同學:星期六快點到來吧,我要和爸爸媽媽好好聚聚。
……
在與同學的接觸中,一位陳姓男生問記者:為什么媒體不理解我們?記者無言。學生們認為很正常的一件事,卻遭到成年人強烈的抗拒。聽聽孩子們的心聲吧:
“我覺得這樣的活動應該早一點開展,比如在初中甚至小學。因為初二是人生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如果引導不好會有很多問題。我在初中時就曾對社會很憎恨,因為有許多不公平,也因此想過自殺,后來才漸漸體會到不能輕率對待生命。參觀殯儀館后,想到如果我死了父母會哭得多么傷心,我更加認識到不能只考慮自己!
“我們不應回避死亡,還應該把這個內(nèi)容放在教材里。一些學生因為哥們義氣,走上犯罪道路,完全沒有考慮后果,到后悔就來不及了!
“學校里不應該只談好事,要開展更多的主題班會和社會實踐,讓我們?nèi)娴卣J識社會和生活。即使我們的學習成績不是很好,做人做好了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