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文藝隊   婆婆如何處理與兒媳的關系是門大學問。做了婆婆的廣州女人,一般不會出現(xiàn)與媳婦爭風吃醋之事,絕少在兒輩的家事里插上一腳,糾纏不清。讓她們感到幸
福的,是兒輩們攜眷帶著小孫子回家來吃飯的時候。這時她會做出一桌讓兒輩們贊不絕口的菜。做了婆婆的廣州女人對后輩普遍要求不高,并且懂得體諒,是學習的榜樣。    抱不了孫子發(fā)不了火
   主角:廖阿姨,55歲
   廖阿姨的兒子三年前結婚,娶的是大學同學,婚后她左盼右盼,盼什么時候可以抱孫,可兒子兒媳兩人都是一周上班五天,加班一天,賺錢供樓,出雙入對,總不見有什么動靜。
   一年之后,兒子聽煩了,攤牌告訴她說他們不要孩子,令她很傷心。今年春節(jié),兒子兩口子上門吃飯,除了拎來大包小包的水果糖果,媳婦手里還抱著一條小狗,一進門媳婦揮舞著小狗一條前腿說,寶寶來,跟奶奶討“利市”(紅包),差點沒把她當場氣暈。
   后來她經(jīng)常在老同學聚會或工友喝茶時提起這事,訴說不平,說年輕人不好好過日子,說媳婦不愿生孩子。說著說著氣也平得七七八八了,兒子沒意見,她也只好接受現(xiàn)實。
   對子女奏“弦外之音”
   主角:陳媽媽,64歲
   陳媽媽是老一輩廣州人,在媳婦還沒成為媳婦之前,每次來做客,她都親自下廚,煲湯做菜,一力獨攬,也不用媳婦幫忙洗碗,殷勤得讓媳婦覺得不好意思。她會體諒年輕一輩工作辛苦。她說自己退休在家空閑多,就不介意多干點。兒子兩口子走后,她肯定少不得把地板重新拖一次。
   但她也希望兒輩多些回家來吃飯,又不好明說,總是挑他們出門前很委婉地表達:不要老在外面吃飯,不健康,又沒益,有空就多點回家吃;或者說:你們不愛自己做飯可以下班后到這來,立刻可以開飯,吃個飯半小時,又不費時間。她也不知道兒子媳婦有沒有聽出她的弦外之音,但似乎也沒有來得更勤。
   但她也不好提更多的要求了,畢竟孩子大了,不應再對他們的生活指手畫腳,所以由他們?nèi),只是盼他們多來?p>    做“煮飯婆”沒怨氣
   主角:朱阿姨,59歲
   朱阿姨是廣州女人中比較特例的女強人,她55歲時升職為廠長,一直精力旺盛,不知日夜地工作。她的大兒子在深圳工作,娶了一位江西姑娘,孫子今年2歲;小兒子留學國外。
   平時朱阿姨在事業(yè)上叱咤風云,然而周末兒子媳婦一旦回家探望,朱阿姨則任勞任怨,做起“煮飯婆”。
   清早七點,朱阿姨就帶小孫子去散步晨運,八點趕去市場買菜,回來又切又炒,開鍋做飯,而兒子兩口子,必是睡到中午,飯熟菜熱,起床梳洗完就坐到桌邊起筷,吃完飯,洗碗仍歸朱阿姨。
   朱阿姨沒有生氣,她說廣州人做婆婆就應該是這樣。   李小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