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河北省領導干部警示教育會議上,河北省委書記白克明對“好人主義、以不得罪人為最佳取向”的官場庸俗作風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說:“庸俗作風是通向腐敗的引橋。腐敗現象的發(fā)生,往往是從行為的庸俗化開始的。腐敗分子是黨的肌體上的毒瘤,毒瘤可以割掉,庸俗作風則是
一種病毒,它降低黨的肌體免疫功
能!保ㄒ12月6日《人民日報》)
“庸俗作風是通向腐敗的引橋”,此話頗有現實針對意義。奉行好人主義、以不得罪人為最佳取向的庸俗主義,實則是一種灰色“官場文化”的反映。隨著儒家中庸之道的日漸功利化、淺薄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明哲保身,但求無過”之類,成了時下一些官員奉行的處世哲學。
我擔心,當庸俗主義成為某些人的共識,成為官場上的一種潛規(guī)則,即會形成某種“逆淘汰”。這種灰色“官場文化”造就出的大多是八面玲瓏、投機鉆營的人物,以及思想上不求進步、生活上貪圖安逸、工作上得過且過的平庸之輩。而那些有棱角、有主見、想干事的干部,則容易遭受“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考驗。長此以往,難免會歪風邪氣上升,難免會小人得志、好人受氣。這無疑會對一個地方健康的政治生態(tài)構成一定威脅。
如此庸俗主義,使那些原本一身銳氣的官員因顧慮重重而不敢堅持原則,不敢對領導意志說“不”。比如,一些地方的“拍腦袋”決策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出臺,并不是那些地方一個明白人也沒有,而是那些明白人的心中各有“想法”,個個深諳明哲保身。因而,庸俗主義是削弱官員行政能力、干擾行政效率的頑固病毒。
當前官場庸俗主義代表性的表現是“官八股”日益泛濫。某些官員無論在大會上講話,還是在媒體上發(fā)表文章,總是言之無物,只會講些“說了也白說”的空話、套話,以至于給公眾留下了“官腔就是打哈哈”、“官話就是廢話”的印象。
按理說,官員處世風格本身并無好壞之分,因權力之重而謹慎從事,不妄言、不妄行,與雷厲風行、敢做敢為的處世風格一樣,并無本質上的高下之分。但是,官員的這種謹慎,應體現在對百姓的敬畏上,體現在對法規(guī)的嚴守上,而不能體現在對消極腐敗等現象的容忍和放縱上。然而,當前一些地方盛行的官場庸俗主義,恰恰就是把“謹慎”這兩個字用錯了地方。
官場庸俗主義不除,官場正氣、新風難樹。(郭之純)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