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2月18日《長沙晚報》報道,昨天是中小學開學報到第一天,長沙市義務教育階段近10萬貧困生將享受中央和地方提供的免費教材。與其他學生領到的課本不同的是,他們的課本上將蓋有一個“本書由國家免費提供”的印章。根據(jù)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制定的政策,凡享受減免政策的學生課本,下發(fā)前應在扉頁上加
蓋“本書由國家免費提供”的印章,并在校內(nèi)公示受助學生名單不少于7天。 據(jù)報道,學生普遍認為,蓋章或多或少對自己產(chǎn)生一些心理影響,可能造成自卑感;至于名單公示的做法,也被學生和家長認為有傷“自尊”。如此“出力不討好”的窘?jīng)r,想必是那些政策制定者所沒有預料到的吧!從心理學來觀察,出身貧困家庭的孩子,往往內(nèi)心有更強烈的自卑傾向,擔心別人瞧不起,更不想讓人知道家庭的貧窮。如果僅僅是為了獲得價值不到百元的“政府優(yōu)待”,而必須以“貧困身份”示眾為代價,這對同樣具有人格尊嚴的學生及其家長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心理傷害。 其實,關懷的最高境界就是維護受助者的尊嚴。如果教育部門能夠處事公正,管理部門嚴格監(jiān)督,就可有效避免在操作過程中的弄虛作假等現(xiàn)象。即使不公開受助學生的“貧困身份”,同樣也應該能做到資助上的“公平公正”。葉花果(廣州職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