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核心
????今天,雖然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jīng)頭發(fā)花白,但他們依然用“知識青年”的名義聚會;今天,他們完全分散在社會的各行各業(yè)之中,但在三四十年前,他們在不同的地點從事大體相似的工作,那就是農(nóng)田勞動;他們就是青島城市之中的“知青”?!吨唷冯娨晞〉臒岵ィ偌由辖谇鄭u市檔案館知青專題檔案信息庫的啟用,知青話題和群體再一次引起社會的關注。對于曾經(jīng)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作為親歷人,他們有什么看法?在過去了三四十年之后,他們又如何看待自己生命中的那段時光?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昨日采訪了部分知青,聽他們講述自己的知青故事。
????奔青海 自我掙扎奮爭實現(xiàn)人生理想
????島城作家李旭回憶自己的支邊生活感言:吃苦本身不可怕,怕的是苦一輩子而沒有希望
????曾任《青島文學》主編、青島市作協(xié)副主席、秘書長的作家李旭,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家三代祖墳上都找不到一把與文化搭界的蒿子”,但李旭自從1975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迄今已發(fā)表文學作品300余萬字,作品曾多次獲獎。1966年4月15日,李旭響應號召奔赴遙遠的青海格爾木農(nóng)場支邊的時候,他僅僅是一個初中剛畢業(yè)一年的“大孩子”。在青海的戈壁荒原之上,17歲的知青李旭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光。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到中年的李旭回到青島時,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
????“沒有知青經(jīng)歷的人,特別現(xiàn)在年輕的一代,從一些知青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中了解到的知青生活,或許帶有一些青春激揚、懷舊溫馨的色彩,而像我和戰(zhàn)友在青海荒原上度過的知青生活只能用‘環(huán)境惡劣、生活艱苦’來總結?!崩钚袼降那嗪8駹柲巨r(nóng)場,原來是一個勞改農(nóng)場,為了安置知青,相關部門將勞改犯人遷移,于是農(nóng)場就成了知青們響應偉大號召 “改天換地”的戰(zhàn)場?!奥闵?、瘦水,荒原茫?!边@是李旭文學作品對自己知青環(huán)境的精辟概述。
????拓荒,知青們經(jīng)常要干的工作有很多都是最原始的體力勞動。離開青島之前,知青們已經(jīng)有了部隊的番號,雖然穿著淘汰的軍裝,加入的也不是正規(guī)軍的序列,但全稱卻是:蘭州軍區(qū)生產(chǎn)建設兵團農(nóng)業(yè)建設第四師工程團七連。上高原的第一年,李旭所在的連隊一直隨著水利指揮部修水渠,住帳篷。轉年回到大本營,才開始在荒原上為自己建營房。為了給營房打基礎,知青們需要自己打土坯。李旭說,打土坯這個活恐怕是人類會站立行走、會制造工具,同動物有了根本區(qū)別之后最簡單而又最磨練意志、考驗體力的勞動了。和泥、醒泥、涮斗、裝泥、扣坯,還不算扶坯、碼坯和其他勞動,每個知青一天干十幾個小時。一天下來,就是鋼打的小伙子也會散架。
????“沒有人會主動找苦吃,找罪受,我們當知青的這些苦,都是‘不受也得受’,因為我們沒有選擇。當大家從火車上下來,被汽車拉到戈壁荒原的那一刻,環(huán)境對所有的知青都是公平的?!崩钚裾f。
????“吃苦本身不可怕,怕的是苦一輩子而沒有希望?!泵鎸ζD苦的知青生活,李旭用不斷的奮爭來給自己的未來尋找希望。他尋找所有一切可能的時間和機會來讀書,后來在一位青島老鄉(xiāng)友人的提醒下,嘗試著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霸诃h(huán)境中不斷掙扎,不斷奮爭,終于為自己的人生迎來新的轉機,雖然以后的生活道路中也有挫折,但憑借著知青生活中磨練的品格和意志,我終于在文學這條道路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理想?!?/p>
????到乳山 一個人下鄉(xiāng)插隊返城時拖家?guī)Э?/strong>
????市民牟敦善回憶起自己當知青時的婚禮心酸不已
????對于我市的12萬知青來說,當年的知青在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年的生活打磨之后,曾經(jīng)上山下鄉(xiāng)的酸甜苦辣都已逐漸融入了平常生活的普通記憶。只有當知青伙伴們聚會或者特別的事情觸發(fā),沉積在記憶之中的知青生活影像才會重新泛起,勾起他們對青春歲月的懷念?!霸谥帱c結婚,在知青點生子,差點一輩子落戶在知青點。”今年65歲的牟敦善1964年10月12日到煙臺地區(qū)的乳山縣夏村公社下鄉(xiāng)插隊,一直到1980年返城,幾乎是最早下鄉(xiāng),又最后返城。一個人下鄉(xiāng)插隊,返城時拖家?guī)Э?。下鄉(xiāng)時作為知識青年當農(nóng)民,返城后到工廠就業(yè)當工人,看似平平淡淡的一生,卻是全國知青的一個縮影。
????牟敦善向記者展示了一張他們知青點9名知青的合影照,4名女知青手持紅寶書在前排,5名男知青頭戴軍帽站后排,都是17歲上下的青少年,一樣青春的臉龐,一樣單純的眼神,雖然黑白底色的照片,但定格下來的青春朝氣非常觸動人心。
????“這個是我,這個是我妻子?!蹦捕厣普f,他當時和妻子都是一個點的青島知青,共同的生活讓兩人產(chǎn)生了感情,知青勞動中的互相幫助奠定了兩人感情基礎。說起知青時期的愛情,牟敦善最先回憶起來的是寒酸的婚禮,因為兩個人都是知青,除了知青點的個人被褥和碗筷,兩人均沒有任何財產(chǎn)。兩人返回青島結婚時,連照結婚照的衣服都是向姐夫、姐姐借的。在青島舉行完婚禮,兩人住進知青點為夫妻知青分配的一間宿舍,就算成立了小家庭。
????“如果不上山下鄉(xiāng),當時自己十六七歲可以學習更多知識,或許能做更多的事情,可因為下鄉(xiāng),學歷只停留在初中畢業(yè)?!被貞洰斈?,牟敦善表示,人這一輩子過去的都成了過去,不可能再有假設,好在他和妻子沒有當一輩子知青,而國家發(fā)展也沒有一直像原來那樣?,F(xiàn)在他和妻子享受安定平和的退休生活,已經(jīng)很知足了?!跋M麌野l(fā)展得更好,這樣老百姓的日子也就更紅火?!?/p>
????去內蒙 懵懂少年草原夢風沙千里煉人生
????國企退休生產(chǎn)管理人員宋立嘉談到自己的知青經(jīng)歷說:如果再來一次這樣的運動我不會讓自己的孩子當知青
????“那時候,我們都是十七八歲剛畢業(yè)的初中和高中生,正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齡,在出發(fā)去邊疆前,根本不知道支邊生活是什么樣子?!苯衲?0歲的宋立嘉,退休前是四方機車車輛廠鑄造分廠的生產(chǎn)管理人員。
????1970年剛初中畢業(yè)的宋立嘉成為青島奔赴內蒙古建設兵團的一名知青,1979年從內蒙古返城。9年內蒙古的知青生活,改變的不僅僅是宋立嘉的體格和容貌,也為他今后一生的發(fā)展注入了特有的堅韌性格。“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那段經(jīng)歷的確磨練了自己,稱之為一生的財富也不算為過,但這決不是要禮贊知青生活,因為從青春的珍貴而言,那是蹉跎歲月,是犧牲了個人選擇和理想,人生中無奈的經(jīng)歷。不像現(xiàn)在的孩子,可以在年輕的時候追尋自己的夢想。如果再來一次這樣的運動,我不會讓自己的孩子當知青??稍捰终f回來,如果再想當時的情景,又有多少家庭能為孩子的前途做主呢?!彼瘟⒓握f。
????“戰(zhàn)天斗地煉紅心,迎風冒雪志如鋼,堅決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誓把邊疆變糧倉……”1970年9月28日,17歲的宋立嘉唱著這首 《兵團戰(zhàn)士之歌》離開青島。那個年代能穿上綠軍裝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特別是看到前來招人的老知青騎著高頭大馬在大草原上奔走的照片時,宋立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體檢時,為了讓過于興奮的血壓降下來,他喝了整整一瓶醋。
????一趟專列載著千余名知青從暑熱未退的青島直達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迎接他們的是嚴寒和漫天黃沙。“到了包頭附近,就很少看到樹木了,漫天的黃沙隨著火車帶起的風沖進車廂,每個人成了泥猴?!彼瘟⒓握f,平時風沙太大了,特別到了冬天,河水封凍后,喝水都很困難。當時知青中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天能吃三兩土,今天不吃明天補”。知青們逐漸養(yǎng)成了“一三五不洗,二四六干擦,逢星期天休息”的習慣?!安幌丛枰灿泻锰?,臉上的土厚了,冬天凜冽的北風也吹不透”,當年的艱辛成了宋立嘉眼中的 “黑色幽默”。
????1979年宋立嘉結束知青生活返回青島。艱苦的知青生活,轉眼間逝去的青春歲月,讓他對時光飛逝有著刻骨銘心的感觸。為了改變自己人生軌跡,在生產(chǎn)一線當工人的宋立嘉,在夜校補習了4年,順利取得了初中和高中畢業(yè)證。1986年,34歲的他參加了成人高考,順利考取了鐵道部職工大學青島分校。經(jīng)過3年脫產(chǎn)的大學生活,宋立嘉取得了??茖W歷,也實現(xiàn)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目標。(記者 劉延青)
上一篇:青島母親河第一標段治理主體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