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航天技術造出“諾亞方舟”
記者在現場看到,救生艙呈圓柱形,圓形截面的出艙口大約有1.8米,艙體長15米左右。實驗結束時,當密封條撕掉艙門打開后,8名志愿者都自己走出了救生艙。根據現場測試,試驗期間艙內溫濕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濃度等指標完全達到設計要求,志愿人員出艙后各方面生命指標完全正常。
“救生艙里配備了生命支持、通訊、內外實時環(huán)境監(jiān)控等系統,在有害氣體處理、溫濕度調節(jié)、供氧、防水等方面獨家采用了航天及潛艇的軍工先進技術裝備。 ”朱建鋼介紹說,救生艙在設計時采用了諸多先進技術,其中包括航天儲冰空調、氣流循環(huán)及控制技術、潛艇有毒、有害氣體處理及高防水密閉門等等。
體驗
乘“方舟”像坐飛機經濟艙
救生艙的內部究竟什么樣?躲在艙內是什么感覺?記者決定到艙里體驗一下。昨天上午,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記者打開厚重的圓形艙門進入艙體,第一感覺像是在乘坐飛機經濟艙一樣,空間稍顯局促。 “由于救生艙主要作用是在外界礦難極端環(huán)境下保障艙內人員的基本生存條件,所以舒適并不是救生艙的第一考慮。 ”工作人員解釋說。
艙體分為前中后三個部分。朱建鋼介紹說,這3個部分分別為過渡艙、生存艙和設備艙,“過渡艙儲存了氣瓶,有風幕和噴淋,主要作用是礦難后隔絕礦上的有毒有害氣體,生存艙是避險人員的生活區(qū)域,設備艙用來存放蓄冰空調和作為動力用的壓縮空氣瓶等。 ”(記者 趙偉 通訊員 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