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張丕潤)
膏方是指將優(yōu)選藥材用水煎煮,取煎煮液不斷加熱濃縮,加煉蜜或糖(或轉化糖)制成的半流體制劑。膏方歷史悠久,金元時期內服膏方的稱謂正式改為“膏方”。明清時期膏方日益充實和成熟,內服膏方逐步成為主流。
膏方按添加成分可分為清膏、素搞、葷膏。清膏相當于中藥濃煎劑。素膏是膏方加工收膏過程中僅使用糖或蜂蜜作為輔料熬制的膏劑。葷膏則是膏方中添加了動物類藥物或在加工收膏過程中添加了動物類膠質(如阿膠、龜甲膠、鱉甲膠、鹿角膠等)作為輔料熬制的膏劑。按加工方式分類亦可分成成品膏方與定制膏方。成品膏方是藥廠或醫(yī)療機構遴選一些組成療效確切的處方按法規(guī)要求批量生產加工成膏劑,如枇杷膏等。定制膏方則是醫(yī)生根據(jù)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辨證處方,由符合相關規(guī)定的加工機構代為加工,只適合患者本人服用的膏劑。
在治療功效方面,膏方主要起到扶正補虛、調理體質、抗衰健體、防病治病的作用?,F(xiàn)代研究表明,膏方能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人體抗應激能力,清除體內自由基,改善生理系統(tǒng)功能,適宜體質偏頗人群、慢性疾病患者、術后恢復期患者以及亞健康者長期服用。
“冬至一陽生”,冬至是陰氣盛極而衰,陽氣開始萌生的時候。故通常情況下以冬至日起45天左右,即頭九到五九為膏方服用最佳時間。當然,根據(jù)中醫(yī)四季養(yǎng)生學說,膏方也可四季服用,遵循天人合一理論,冬令大補,夏令清補,夏季膏方以素膏、清膏為宜。膏方的服用方法非常簡便,只需要開水沖服或含服即可,一般每日2次。在用藥期間應避免進食辛辣、肥膩、生冷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膏方的制作過程比較復雜。首先,需要由具備中藥師以上專業(yè)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并經培訓后獲得處方調配權的人員進行處方調配。按照處方開具藥材后,將飲片(除膠外)放入容量相當?shù)臐崈羯板伝虿讳P鋼鍋內浸泡大于2 h。把浸泡后的飲片加熱分3次煎煮,并濾過藥汁。將濾好的藥汁濃縮至稠厚狀,不斷攪拌防止粘底燒焦,以攪拌到藥液滴在紙上不散開來為度。大規(guī)模生產膏方時多采用真空濃縮。然后進行收膏,需將已經蒸烊化開的膠類藥與糖(冰糖、飴糖和蜂蜜等)倒入清膏中不斷熬煉攪拌,待濃縮至藥液起“魚眼泡”、能扯拉成旗(掛旗)或者“滴水成珠”(將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結成珠而不散)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藏紅花、石斛、海馬等貴重藥材需另煎兌入;核桃仁等藥食兩用的滋補品需研碎拌入;人參、西洋參、紅參、三七、冬蟲夏草、琥珀等貴細藥材需打粉摻入,具體是具體情況靈活變通。將膏裝入清潔干燥的滅菌后的瓷質、玻璃廣口容器內,待完全冷卻后冷藏。至此,膏方的制作過程結束。后期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質檢與包裝,妥善保存即可,一般可服用1~2個月。
膏方的保存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盛裝膏方的容器常選用玻璃瓶、陶瓷罐,不宜用鋁、鐵鍋等金屬器皿盛放,且必須清潔干燥,不能留有水分。每次取食前先保證取用器皿(湯匙)洗凈、干燥。冬季可放在陰涼處,其他季節(jié)應放在4 ℃冰箱中冷藏。
膏方以平和為要,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切合個體,一般不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但是,也有少數(shù)人服用膏方后,可能會出現(xiàn)消化滯緩、上火、腸道刺激、過敏反應等不適反應。服用膏方后如出現(xiàn)不思飲食、腹脹等胃納不佳狀況,建議暫停服用膏方,改服1~2周理氣和胃消導藥后,再恢復少量服用,逐步加量,或以陳皮10 g煎水沖服膏方;如出現(xiàn)齒浮口苦、鼻衄、面部升火、大便秘結等狀況,可用清熱瀉火解毒通腑藥煎煮取汁,放入膏方中一起服用,以糾偏差;或以黃芩10 g煎水沖服膏方即可;必要時以中醫(yī)專方調理;若出現(xiàn)大便溏薄甚至泄瀉,應先暫時停服膏方,可用一些理氣健脾的藥物,配合清淡易于消化的飲食,待脾胃功能恢復后,再從少量開始恢復服用,逐步加量。服用膏方引發(fā)的過敏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蕁麻疹、皮膚瘙癢。一般經抗過敏、對癥等治療后癥狀即消失。